黄鸣龙:数十年如一日忘我战斗在科研一线
黄鸣龙(1898—1979)有机化学家、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黄鸣数十年如一日忘我战斗在科研第一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黄鸣龙应美国著名甾体化学家邀请去哈佛大学化学系做研究工作,对羰基还原为亚甲基的方法进行了创造性改进。此法现简称黄鸣龙还原法,在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并被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1952年10月,他携妻女,历经周折风险离美,绕道欧洲回到祖国。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化学系主任,继续从事甾体激素合成研究和甾体植物资源调查。1956年,研究室转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研究工作中,黄鸣龙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说:“一方面,科学院应该做基础性的科研工作,不应目光短浅,忽视暂时应用价值不显著的学术性研究。但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急需的建设项目,应根据自己所长协助有关部门共同解决,不可偏废,更不应将两者相互对立起来。”他还以甾体化学研究为例,说明联系实际还可以发现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理论的进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
1964年,黄鸣龙出席第三届人大会议,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展示的“四化”宏图,使他受到很大鼓舞,当听到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时,就联想到不久前国外文献上有关甾体激素可作为口服避孕药的研究报道,决心在计划生育科研方面做出新的贡献。黄鸣龙向国家科委提出了组织全国范围大协作的建议。1965年国家科委计划生育专业组成立,黄鸣龙任副组长。该项工作进展非常迅速,不到一年时间,几种主要的甾体避孕药很快投入生产,并陆续在全国推广使用。
黄鸣龙数十年如一日忘我战斗在科研一线,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