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德显:科学道路上一颗晶莹的铺路石
毕德显(1908——1992),电子学家、教育家、留美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毕生致力于雷达、通信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为我国培养雷达及通信工程技术人才,开创雷达信息论科学研究,发展雷达和通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秋,毕德显满怀“科学救国”之梦回到祖国,在兴奋之余他写下这样的诗句:“留学美国逾七霜,归心日夜忆旧邦。勿忘异国千般苦,客树回望成故乡。”1951年底,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毕德显带领电信系师生共211人离开大连,来到张家口,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毕德显向学校建议成立雷达工程系,国家和军工学校的领导支持了他的意见,以大连带来的电信系为基础,正式成立了雷达工程系,毕德显被任命为系主任。1958年秋,毕德显领受了中央军委航天航空委员会下达的任务,西安军工学院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共同承担了2.5倍音速飞机的通信导航设备,导弹航偏校正系统、超远程警戒式雷达、保密通信机、红外方位仪等5项科研任务,组建了“五楼实验室”,毕德显担任“五楼实验室”技术顾问,总体负责两大工程:即“110工程”——超远程警戒雷达和“154工程”——跟踪雷达。这两项工程的研究开发,实现了我国雷达技术的新突破。上世纪70年代,我国需要发展卫星通信,急需懂通信又懂卫星的专门科技人才,通信总部将培训任务交给了毕德显教授。毕德显担任了接受系统、发射系统、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四个培训班教学任务。1984年4月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毕德显贡献巨大。
毕德显为人师表,热衷帮助和扶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被称赞为学术上的“活字典”。几十年来,他为中青年教员审阅和修改过许多教材、讲义和论文,但都拒绝署名,被誉为“科学道路上一颗晶莹的铺路石”。
|